学习感悟一:2016届物联网工程学院毕业生王声啸
半载春风化雨 一生坚定信仰
个人简介:
王声啸,男,中共党员,江南大学2016届物联网工程学院毕业生,曾获无锡市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研团工委副书记、校团委研究室副主任、“延河讲师团”团长、政治经济学博士第二党支部书记(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在《政治经济学评论》《经济学家》《山东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含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10篇,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在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著作、编著5本,部分书籍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和中宣部对外推广局重点任务类项目,推出多个语种,入选“中国好书”;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21篇;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共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交叉学科协同创新支持计划等课题项目;参与撰写多篇内参报告,部分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
感想体会: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人生中有很多改变一生命运的重要时刻,但在青年时,那个让人坚定终生信仰的重大节点却少之又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江南大学的思政课上,在启拓教学的实践中,我遇上了人生中重大的历史节点,这一节点是青年教师与少年学生的真诚对话,是科学理论与伟大思想的碰撞升华,是理想信念与忠诚信仰的凝聚交汇。从此,我确信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作出了人生中的重要决定——“弃工从马”,毅然走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道路。
如今回想起来,我仿若又回到了蠡湖之畔的大学时光,回到了“忠勇佳杰”四位男神教师的课堂上。从“问题”(Question)、“互动”(Interaction)、“思想”(Thought)到“优化”(Optimization),男神老师们每一堂课提出一个问题、讲好一个故事、说清一个道理,在分享互动中让我们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思想伟力。从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的鸦片战争到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四位老师用他们的家国情怀、时代养分、理论信仰为我们讲述了那些在党史星河中那一颗颗如星辰一般闪烁的伟大人物,那些在危难关头中义无反顾的伟大抉择,那些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伟大历史时刻和历史现场。于我而言,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在一次课上,唐忠宝老师为我们动情讲述了中共一大代表的迥异人生和命运沉浮,“有的代表‘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始终坚守信仰,终于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有的代表血洒疆场、牺牲报国;有的代表背信弃义、叛党投敌……为什么怀揣相同初心的青年,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能否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决定了这13位青年代表的进退沉浮、成败得失”。我深以为然,心中也悄然种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火种。信仰在传承,事业在延续。在课堂互动中,我与老师深入交流,不禁想问:“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烽火年代,英雄儿女以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新中国的喷薄而出,那么,我们这一代人该以什么样的信仰面对不断走向复兴伟路的中国?”最终,我这一堂堂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中,在四位老师的用心用情用力讲述中,逐渐读懂了我们这一代青年应当肩负的使命担当,在民族走向复兴的梦想中、在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找到了我们的共同价值坐标。对信仰最好的崇尚,就是塑造更坚定的信仰。当我走入江南大学时,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当我离开江南大学时,虽然面对未来仍有很多未知,但我已有了最宝贵的、最坚定的忠诚信仰。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这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基于此,我们今天无论如何重视思政课都不为过。但愿,在中国每一片土地上,都有像江南大学这样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一个又一个少年心中深耕理想信念的火种,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